第九节 加大人民防空工作力度
“十二五”时期是全盟实现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经济跨越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根据国家、自治区、兴安盟“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综合经济指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74亿元,年均递增15.5%,比“十五”期末增长10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76亿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期末增长87.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3.93亿元,年均递增1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9亿元,年均递增11.5%),比“十五”期末增长130.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05亿元,年均递增15.6%,比“十五”期末增长106.6%。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期末44.6:32.1:23.3调整到40.7:36.0:23.3。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7.0亿元,年均递增37.2%,比“十五”期末增长386.8%,累计完成投资93.83亿元。财政收入实现8617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0510元,年均增加813.6元,年均递增10.3%,比“十五”期末增长63.1%,农牧民纯收入实现3388元,年均增加246.6元,年均递增9.5%,比“十五”期末增长57.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36亿元,年均递增19.4%,比“十五”期末增长142.9%。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立足“农畜产品、矿产、风能”三种资源,培育风电、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架构新型工业框架。风电产业方面,引进了龙源、华能、大唐、和风、天洁等国内重点风电企业,累计并网发电10万千瓦。风机设备制造项目正式投产;矿产开发产业方面,两铜企业的尾矿回收项目建成投产,外围探矿进展顺利,实现提质增效。三家煤矿整合技改正式投产。长春岭铅锌矿选矿厂正在积极建设中。蛇纹岩综合开发项目已与鄂尔多斯乌兰煤炭集团签定开发协议;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方面,引进江苏雨润、吉林安大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安达牧业“一企四厂”全面运营,福润禽业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泰达纸业、华泰酒业等一批老企业改造盘活。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增至2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9亿元,同比增长24.2%,招商引资2010年完成26.5亿元,增长30.5%,年均递增15.6%,“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76亿元。
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现代农业破题起步,“禽类养殖、设施农业、脱水蔬菜”三大产业初具规模。五年来,新建肉鸡养殖小区64个,养殖专业村32个,鸡舍总面积达到58.8万平方米,养殖能力达到3000万只,构建了种禽、孵化、饲养、饲料、屠宰、培训六大板块完整产业链;新建设施农业小区54处、专业村16个,设施农业达到1万亩;落实蔬菜基地6万亩,生产脱水蔬菜干品4.2万吨,蔬菜脱水、保鲜同步发展,实现了蔬菜脱水、保鲜两条腿走路;三大产业拉动农民就业40000余人。农业基础不断加强,粮食产量稳定在10.5亿斤以上,牧业年度牲畜存栏70.3万头(只)。五年来,累计投入农建资金29934万元,完成北河堤防、蛟流河灌区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建设现代农业玉米产业带11.1万亩、旱作基本田15.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1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0.7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8.8万亩。投入科技资金1930万元,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服务体系建设,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34万亩。落实农机具补贴650万元,新增农机具6400台。投入生态建设资金4192.5万元,治理水土流失40.1万亩,退牧还草170万亩,植树造林29.56万亩,封山育林9.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8%。完成三大产业基地、沼气、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等农建项目;投入生态资金4300万元,实施三北四期、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5774万元,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扶贫互助金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受益村63个。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切实改善。2010年,启动了新热源一期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人工湖综合开发。五年来,房地产开发79万平方米以上,亮化楼宇104栋,新建、改造城区道路37.3万平方米,铺设排污排水管道52147延长米,新增绿化面积42.3万平方米,城区绿化179.8万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7.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4.3万平方米,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6个水冲公厕、6个垃圾中转站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新建社区办公场所2处,醴泉广场、青年游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基层组织等方面快速发展。建设县、乡水泥(油)路257公里、通村水泥路42公里、通村砂石路72.9公里,新建乡镇标准化车站9座。建设户用沼气池10500 座、无害化厕所7000 座。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县级配送中心1家、农家店148家。落实家电下乡补贴243万元。完成饮水安全工程131处,解决6.5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客运站搬迁工程,完成宝石镇小蛤蟆岬至前旗阿力得尔通乡水泥路建设。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保障等民生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校安工程新建校舍128525平方米,维修校舍5万多平方米。撤并教学点171个,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由87%上升到91.9%。建设乡村文化站6个,安装无线插转台3个,村村通卫星直播接收设备 8100套,建成文体活动中心15735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10所、村卫生室13个。建成村计生服务室4个,人口出生率1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25万人次以上,其中有组织转移输出10万人次以上。培训焊工1114名,“突泉焊工”成为区级劳务品牌。农村低保人数达到29370人,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438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054元,城镇低保达到7535人,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78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47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50852人。启动县人民医院迁址工程,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6011人,享受待遇人数23011人。完成县人口计生服务综合楼建设,改善计生技术服务条件,全面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完成6个乡镇体育综合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健身环境。
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时期共改造完成了危旧草房6815户、残疾人危房100户和235户移民搬迁,建设了廉租住房1130套、50129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95万元、受益居民5589户。城乡低保年均分别增加794人和5512人,达到7535人和29730人。社保“五险”参保人数接近20万人。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得到深化。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实行了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完成了农村土地排查清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了草原“双权一制”。劳务输出25万人以上。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达到了预期目的,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素质性深层次问题明显。农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工业规模偏小,第三产业发展乏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三是生态环境问题面临挑战,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现象虽然得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但草原沙化、退化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有效治理。四是区域性贫困和农区贫困人口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五是就业、再就业、城乡住房等社会保障工作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面临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期间,中央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即将出台的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为我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自治区、盟市方面看,自治区政府制定了扶持兴安盟发展的相关政策,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我盟倾斜,我县也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应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从我县自身看,通过近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从区位来看,东距吉林省洮南市100公里,南与通辽市相距230公里,北与乌兰浩特市相距100公里。通过有效地资源整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县有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区。
二、“十二五”面临的挑战
从市场环境看,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国际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到很多制约。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成为新的发展约束。伴随能源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我县必然要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清洁发展、节能减排将成为我县工业化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从自身来看,虽然“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基础还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环境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围绕盟委“一个牢固确立、一个坚定不移、推动四个转变、打造四大基地”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着力在“突出工业主导、加速城乡统筹、主动开放融入、加强基础建设、高度关注民生”五个方面实现突破,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科学转型、跨越发展,快速推进富民兴县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突泉。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发展。从突泉县发展的全局出发,统一规划,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处理好三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关系,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交通干线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开发,提升地区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支持先行先试,促进企业及要素向工业园区有序转移、集聚。
——技术创新,优化升级。认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技术创新与调整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延伸与多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能环保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理念,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战略,克服短期行为。既要加快优势资源开发转换,实现快速发展;又要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立足我县肉鸡、肉羊、奶牛、肉牛、蔬菜、玉米、杂粮、秸秆等农畜产品资源,积极打造东北及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有机绿色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立足风能、矿产等主要资源,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发达地区非资源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
——立足近期开工的铁路建设,依托锡盟、霍林河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双城水库、明星水库、大青山水库及大、小额木特河、蛟流河等水资源,建设东北经济区清洁能源及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
第四节 总体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0.2%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全县GDP预计完成14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0.0亿元,年均递增13.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6.0亿元,年均递增43.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0亿元,年均递增26.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0.7:59.3:20.0。
——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5%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财政收入达到20132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35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8.0%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45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6.9%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97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25.0%,到“十二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6亿元。
——城镇居民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第三章 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节 夯实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坚持把发展农牧业生产力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确立畜禽业的主导地位,推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畜禽业方面,确立生态效益型畜禽业为畜禽业基本发展方向,采取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天然草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牲畜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人工种草总量达到50万亩,退牧还草总量达到50万亩。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大畜禽改良力度,优化畜禽业品种结构,提高畜禽个体质量,增加畜禽业总体效益。到2015年,全县优质、优良畜禽饲养量稳步增长,新建肉牛肉羊育肥场100处,肉羊存栏66万只,出栏40万只,肉牛存栏4万头左右,出栏8万头,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日产鲜奶750吨,生猪50万口,肉鸡饲养量达到1亿只,优质冷配率达到90%以上,舍饲喂养的牲畜达到总头数的100%,大力建设奶源、肉鸡、肉牛、肉羊、生猪、肉鹅、绒毛、皮革等到产业化基地,推广利用牲畜改良、秸秆转化等适用增产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方面,以转变传统耕作方式,发展现代节约型农业为目标,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加速建设现代农业标准田,推进“双百”工程,即100万亩标准水浇地,100万亩高标准旱作基本田。实施黑土地治理、土地整理工程,提高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到2015年,建设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15万亩,新建玉米产业带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8万亩、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区10万亩,实现旱作基本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新增水浇田15万亩,达到10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6亿公斤以上。
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围绕创建“农畜产品定品牌”的目标,按照“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亮品牌”的思路,重点推进有机肉牛、有机肉羊、有机米等主导产业。到2015年,完成认证绿色肉鸡基地8000万只,绿色生猪生产基地20万口,绿色肉牛肉羊基地60万头(只),绿色玉米、高梁生产基地100万亩,绿色马铃薯15万亩,有机绿豆、小米、杂豆生产基地43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0万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扶持力度,盟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个,自治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个,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个。积极培育和打造名优产品,提档升级现有有机系列产品,高标准引进和开发一批新产品,创建国家、自治区驰名商标。
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等服务体系。整合涉农涉牧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农牧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巩固提高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进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建设突泉县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六户镇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促使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超市和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培养新型农牧民。加强农牧民培训体系建设。整合农业、教育、人事等部门教育资源,建立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健全乡镇农牧民培训网络。重点围绕精种精养、牲畜改良等实用技术,加强实用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抓好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牧业实用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建立培训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打造劳务品牌。通过加强农牧民职业培训、创业培训,提高我县农牧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劳动力由无序转移向有序转移,临时性转移向长期性转移的转变,真正使劳务经济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鼓励支持返乡务工人员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节 壮大总量,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能源工业为龙头,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电力、采选矿、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我县产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型工业格局,走生态工业的路子。提倡清洁生产,明令禁止国家淘汰的“十五小”企业和“三高一低”企业,扩大产能,提高投入产出比。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4.0亿元,年均递增47.9%,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1%左右,融入大东北经济圈。
(一)开发资源。就是在“地下、地表、空中”全方位开发利用“矿产、农畜产品、风能”三种资源,在资源转化上集中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地下资源开发利用上,对现有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统一规划,加快资源转化。抓好现有铜、煤等矿山企业管理,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改,扩大产能。抓好铅、锌矿探采、蛇纹岩综合开发等项目,使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强化现有探矿企业排查治理,对占而不探、只探不采等垄断资源的企业,严肃整治。在地表资源开发利用上,立足全县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上项目,抓好食用菌加工、脱水蔬菜加工、肉鸡屠宰加工项目达产达效。抓好百万吨生物质改性燃料项目建设,使项目尽快落地投产。打造蒙东地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抓好禽类养殖、设施农业和脱水蔬菜三大产业。聘请专家教授指导全县农民趋利避害闯市场,推进产业做大做强。在空中资源开发利用上,要立足风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风电产业。完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抓好投产风电企业的运行服务,强力推进后续风电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力争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开辟空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渠道。
(二)建好园区。我县已初步规划了两个园区,突泉经济园区和牤牛海工业集中区。2011年在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工业园区,三个园区将成为我县发展工业的主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集中度。
(三)打通通道。电力通道方面,积极争取和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将风电入网能力提升至120万千瓦。铁路通道方面,争取长太乌铁路(突泉段)项目早日开工,打破突泉没有铁路的历史。公路通道方面,重点抓好出口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经贸联系。通过三大通道,加强与鄂尔多斯等对口帮扶地区、“长-吉-图”经济带为重点方向的东北地区、“呼-包-鄂”为重点方向的华北地区、“江浙”为重点方向的华东地区经贸往来,强化招商引资,推进区域合作,促进对外开放,实现借力发展。
(四)培育产业。一是依托全盟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煤炭加工业。以牤牛海三家煤矿年产的90万吨煤炭为基础,借助拟建的长太乌铁路,谋划引进外地煤炭400万吨,总量达到500万吨,建设20万吨乙二醇项目、20万吨PC项目、20万吨有机玻璃项目,预计年创产值58亿元;建设年产500万吨褐煤低温热解项目,力争年创产值40亿元,煤炭加工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二是依托全盟新型能源基地,培育新型能源产业。风电装机规模预计达150万千瓦以上,风机设备制造生产能力达到500台(套)。三是依托全盟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培育有色金属产业。预计“十二五”期末,莲花山、禧利多、鑫旺尾矿、利资尾矿“2个铜矿、4个选场”铜产量达到2000-4000吨,加快中铁华金矿业有限公司探采矿进程,九龙长春岭、学田小西沟和莲花山“3个铅锌矿”预计铅锌年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启动蛇纹岩综合开发项目并达产达效。四是依托全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培育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预计“十二五”期末,禽产业方面,在做大做强福润、安达等龙头企业基础上,继续谋划引进域外禽产业集团兴建禽产业链条,着力打造蒙东地区重要的禽产业基地。脱水蔬菜方面,脱水、保鲜同步发展,全县脱水蔬菜企业干品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保鲜蔬菜收储能力达到10万吨,力争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蔬菜出口基地。特色农畜产品方面,扩大杂粮杂豆、肉牛肉羊等绿色农产品基地规模,积极培育外资外商出口企业,在绿豆、小米等粮食深加工上,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出口型企业,扩大我县外贸出口。
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碳汇经济就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县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万元GDP能耗。
以质量兴县为发展目标,带动质量兴镇、兴企业活动,创建名优品牌。建立质量立县重点工作制,在突泉经济园区开展质量兴企活动。继续实施名优品牌战略,确立争创区级名牌产品2个,培育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名优企业3个,努力实现名牌产品零突破。健全完善计量管理制度,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计量工具,共同推动公共机构做好计量工作。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服务业等,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照顾扶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全民创业的市场经济氛围。结合“放小”和“扶小”,鼓励社会各类投资者投资创办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加大传统产业、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深挖潜力,发挥优势,培育壮大。
第三节 集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突泉镇中型物流园区,推进乡镇级物流节点建设。
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积极引进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发展网上金融服务。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力争发展农业再保险体系。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发展网上保险等新的服务方式。扶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扩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机构经营、服务行为的监管力度,规范金融服务。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实施并完善政府网络平台项目,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字认证中心,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依法开放政务信息,促进办事程序规范。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展无纸化办公。改善邮政和电信基础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发展互联网产业。加快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扩大网络资源共享范围。大力发展职业介绍、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完善邮政网络,加快发展速递业。
促进建筑业健康稳定发展。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建筑质量。引进和推广各类现代化新型建筑技术,积极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和特色建筑,实现建筑业的创新和升级。严格执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制度,加强勘察、设计、监理和材料设备采购等招投标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建筑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规范发展商贸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鼓励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围绕便民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安保、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
大力发展旅游业。树立发展大旅游理念,打破行业阻隔,加快旅游资源整合重组,融合我县独有的历史、民俗、文化、体育等要素,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强化区域合作,打造区域品牌,形成景点连接、景区配套、多业发展的旅游事业发展格局。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积极争取并实施自治区级老头山旅游景区、土地历史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完善并扩大明星湖生态旅游规模,加大太东农业观光景区、双城水库景区开发建设,治理双城水库引水渠清淤及周边生态环境。深挖民族文化遗产。加快培育旅游企业,引进旅游中介组织,融入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
一、改进农村基础设施
完善村内道路。硬化村内道路、修建排水沟,安装路灯。
安全饮水入户。“十二五”期间,完善全县所有具备条件村庄的改水、饮水安全工程,更新机井,更换老化设施,完善水质监测制度,全县农牧民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100%。
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农村垃圾开始逐步集中处理,完成改厕工程。分期分批完成村的户厕改造工作,完成村镇公共厕所的卫生改造,2015年村镇户厕和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配合农村道路改造、排水沟建设等工程实施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推动村容村貌整治。合理规划安排村民的生产生活用地,做到村庄无乱堆乱放、乱排乱倒、乱搭乱建现象。开展拆除翻建清理工作,村庄内断壁残垣、破旧房屋全部拆除,村容整洁,无乱贴乱挂现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液化气的供气比例,发展和推广规模养殖场粪污沼气化处理,对秸秆等自愿企划,生成气体燃料,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绿化美化村庄。配合道路改造实施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公共绿地、街头绿地,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农村居民平均15-20分钟可到达卫生服务设施。建立以村、居委会为单位,以健康教育、医疗护理为主要内容,覆盖城、镇、村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积极稳妥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强化教育设施及中小学改建撤并工程,统一建设镇区住宿学校,2015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标。
根据村的规模和等级不同,建设不同规模和内容的村级文化大院,包括村委会、技术推广站、图书活动室、文娱活动室等。
发展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活动组织和形式,所有行政村全部配建全民健身设施。
三、加强农牧民培训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健全组织,拓展方式,完善科普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抓好农牧民转业转岗培训,使每个农牧民掌握1~2门劳动技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加强农民培训中心建设,改进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改善培训手段,推进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建设科技书屋,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综合考虑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延续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乡镇总体规划,详规完成80%,行政村总体规划完成50%。实施突泉镇桥北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成休闲、观光、旅游一体的城镇生态公园。
扩张城镇规模。要以城关镇即突泉镇为核心,形成以六户镇、杜尔基镇、水泉镇、永安镇、宝石镇为重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完成老城区、新城区控制性详规。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扩张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对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加快扩张城镇人口规模。到2015年,突泉镇人口力争达到1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
推进城乡统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依托。推进工业化,必须搞好城镇化。我们要坚持规划优先、量力而行、急用先建、改善民生原则,以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为基本方法,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统筹发展。重点做好县城所在地和五个镇发展规划编制,加强道路、供暖、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功能,提升承载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要求,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点,大力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抓好“水、电、路、房”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集聚。重点加强突泉镇的供水、供电、供热、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美化、通信、道路、消防、人防及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60万平方米,城镇道路达到96万平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2平方米,集中供热实现215万平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完成突泉镇供水扩建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继续争取突泉镇水源地保护、小城镇建设项目,保持突泉地区供水安全,增强安全供水能力。加强中心镇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六户镇、杜尔基镇、水泉镇、永安镇、宝石镇路面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市政公用事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发展规范出租车行业,方便群众出行。规范房地产开发。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供给、稳定房价,促进住房梯次消费。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加强资本金管理,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市场化程度。
加速推进人民防空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步伐,重点推进融入城市建设,融入重要经济目标建设,融入公共安全建设,融入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国防实力,促进经济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必须兼顾防空需要。
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区域工业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公路、铁路、水利、信息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第一节 交通
加强公路及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通畅能力和水平。
一、公路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进入自治区交通厅农村公路数据库的项目445个,其中各类公路建设项目307个,总里程1876公里。
1、完成148个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94个,建设里程740公里;
2、完成县、乡级水泥路(沥青路)升级改造项目13个,建设里程386公里;
3、完成自然村公路建设项目101个,建设里程332公里;
4、完成乡村道路连通公路建设项目53个,建设里程161公里;
5、完成农业产业区、厂矿公路建设项目26个,建设里程77公里;
6、完成农林牧场、旅游景点等公路建设项目20个,建设里程180公里;
7、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及新建桥梁项目133个;
8、完成林场客运站建设项目5个。
“十二五”期末,达到干线与干线之间、干线与支线之间、支线与支线之间连接顺畅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由以建设为主向“巩固、提高、完善”方向转变;由提供基本出行条件向保障安全便捷出行、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转变;由“树状”路网向“网络型”路网转变。
二、铁路建设
1、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长太乌铁路(突泉段)项目,力争在三年内全线贯通。
2、积极谋划乌白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力争进入国家铁路规划。
第二节 水利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继续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供水规模,全面推进农田节水灌溉、工业用水开发、防洪工程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新格局。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供水能力。按照“煤跟水走”的战略布局,加大煤化工产业发展力度,打造煤化工基地。提高工业用水供给能力,发挥水资源优势,重点加强全县八座水库的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工程性蓄水、调水能力,确保工业用水需求。
加强农田草场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节水改造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源工程体系、节水灌溉工程保障体系和灌溉管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优化生产格局。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控制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行为。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确保防灾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建设,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实施城乡饮水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城镇饮用水供给能力和水质,着力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十二五”时期解决8.8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县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第三节 信息基础设施
以互联网、宽带、物联网、应急通信体系为重点,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促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继续建设光纤骨干传输网、宽带综合接入网,提升网络整体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网络系统,实现通信普遍服务,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实现政府、城乡社区服务、教育、企业、交通等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通信网络和农村电信、广播影视、远程教育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实施电话和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以及高速宽带网络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形成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文化卫生、餐饮旅游及金融保险、为农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村村通光缆和有线电视,鼓励广大农民信息消费。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网络、广播电视综合网、无线电网络、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第六章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确保建设项目”环评”的准入关,狠抓污染源治理,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之路。全力抓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促进生态平衡,确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
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加大《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管理程序,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做好农业生态污染源的防治。科学使用农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逐步减少农药用量,推广有机肥,减少农药污染。加强对禽畜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农村河网的富营养化。加大农村垃圾的收集、输送与处理力度,采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加强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巩固已经取得的治理成果,杜绝“反弹”现象出现。在水环境治理中,要有效削减有机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要注重控制氮、磷排放量,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完善生活污水处理场及配套措施,推动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防止地下水污染和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溪流,保证水系的总体质量。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到2015年,全县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二、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实施对企业废气和烟尘排放的监测和管理。鼓励清洁生产技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企业生产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限制高硫煤生产和使用,推广洁净煤技术,制定城市燃煤和燃料油含硫量限制。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的扬尘。对餐饮业要进行合理选址,并做到油烟达标排放,减少餐饮油烟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到2015年,突泉镇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加强制度建设与执法检查,加大对声环境的治理。切实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力度,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5%-30%,氮氧化物排放量保持2010年水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0%-20%,氨氮排放量保持2010年水平。
三、加强人居环境保护
加强城市环境绿化工作。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合理组织生态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化,提升绿地植物养护水平。结合重点工程项目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配套绿化建设步伐,进行有计划的造林增绿。
加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投入,建立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粪便的收集、处理、处置系统。合理分布和设置垃圾收集点、废物箱和生活垃圾中转站,逐步实现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袋(桶)装,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系统。搞好公共公厕的建设和改造。搞好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搞好噪声污染综合治理。控制交通噪声,严格执行拖拉机禁入市区和城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等措施,减少交通噪声。扩大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对旅游度假区、高级宾馆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所在区域的各类噪声严格控制,完善建设施工噪声的申报登记,严格控制夜间施工。鼓励选用低噪声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建设厂区周围绿化隔离带,治理工业企业噪声。强化饮食服务、娱乐场所等生活噪声控制。
倡导绿色消费。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检测和监督,大力治理“餐桌污染”,禁止买卖、食用、穿戴国家野生动植物或其制品,严格控制公共场所吸烟,逐步降低烟民比例。倡导住房适度消费,鼓励使用环保装修材料,积极推广建设生态住宅区。鼓励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品,推行垃圾分拣和废弃物回收利用。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
一、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
积极调整突泉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建设要坚决杜绝污染严重的企业入园生产,鼓励和培育生态环保型产业的发展。对引进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建立公众参与制度,举行有关听证会,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凡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都必须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实行评估,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到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推动制造业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发展服务性环保产业,建立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加强环保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环保产业信息数据库,推动以环保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为主的服务向环保技术、投资、管理、信息、监测、风险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性的服务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生态综合治理区
继续坚持“封山禁牧”。采取封育、退耕、种树(草)、禁牧四项措施,实施已垦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草原自我修复能力。以退耕、禁牧为切入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工程,防止过度开垦和水土流失。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加强草原监理、监测和科技支撑建设。
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水土保持的科技支撑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00万亩。
三、生态恢复治理区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全面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大力营造沿铁路、公路干线绿化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和护路林,建设农田保护林和道路绿化带。沿境内国、省道干道形成绿色生态长廊,切实改善通道沿线生态环境。
以严格控制乱开滥垦为重点,积极争取以封代造项目,切实保护耕地、林地、草地,促进生态修复。
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对耕地、草原、水资源进行综合规划,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农用地,严禁滥用耕地和宜耕地,保护耕地资源;节约利用非农业用地,严格划定工业、城镇、绿化用地,分类规划,用途不变,节约利用;珍惜水资源,按资源分布、总量,合理规划年度城镇、工业、农牧业用水。按照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控制用水总量,实施定额管理,执行万元产值用水限额标准。加大利用洪水资源效益,减少洪水危害,有效利用洪水资源。
“十二五”期间,围封200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水土保持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以上。
第七章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动科技,健全医疗卫生体系,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构建和谐突泉县。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引导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就业作用,促进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合理分配。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以及县外转移就业。鼓励有创业基础的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当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妥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再就业问题。“十二五”期间,力争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万人左右。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重点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继续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健全低收入群体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强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和效果公平。推进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因残因贫的辍学率。加强学前教育,改扩建、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创建村办幼儿园(班)。加强普通高中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实行联合办学、工学互助、长短结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保证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
第四节 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全面贯彻国家科技方针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确保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用于科技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广度和深度,发挥科技在工业、农业、社会事业领域中的强大支撑和引领作用。支持引进和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引进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特色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拓展社会事业领域科技渗透能力,加强软科学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节 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巩固提升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地位,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强化生殖健康服务,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加强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抓好县医院迁址工程,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5人、每千人医院床位数达到2.5-3.0张、适当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人口计生服务网络,提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巩固低生育水平成果。
第六节 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
以丰富全县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为导向,加快建设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合理开发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古迹,培育以《荒草滩》、《十五的月亮》等为代表的民族艺术品牌。建设乌兰牧骑排练厅、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项目。加强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规范发展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以及多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健全农村文化网络,到2015年,每个乡、镇都要建设一个标准文化站(室)和电影放映院,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和档案馆功能建设,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大力改善档案工作基础设施条件。档案馆功能建设达到自治区一级标准。
第七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大扶贫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效率。借助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积极争取和实施生态移民、扶贫移民项目。规划实施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继续做好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和“贫困村互助金试点”项目,着重落实“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扩镇”项目,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试点工作,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力争做到“应扶尽扶”和“应保尽保”。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在寄宿学习、职业教育等方面给予贫困生照顾,通过学校教育创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脱贫。到“十二五”期末,全县5.5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我县廉租房建设工程、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到2015年,建设各类棚户区(危旧房)10万平方米以上,受益居民1000户以上。
第八节 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
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引导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日常预防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强化政府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第九节 加大人民防空工作力度
以新时期军事斗争方针为统揽,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防空袭需求为牵引,以提高突泉县城市综合防护能力为目标,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统筹、立足长远、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易操作的原则,保证人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疏散基地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疏散基地的基础建设,突泉县500亩疏散基地,距城区5公里,“十二五”期间可规划建设,计划投资500万元,在2015年前投入使用。
(二)通信警报建设
- 完成全盟无线台组网建设。
- 按城市面积增长需求,“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警报器2台。
- 购置移动应急通讯指挥一台,遇突发事件时,移动通信指挥车作用车内多种通信手段现场指挥,与指挥中心和盟移动指挥平台保持联系。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保持投资增长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实现投资规模较快增长和投资效率持续提高,有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提档升级,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健全投融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程序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透明化、中介服务社会化的新型投融资体系。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投资权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各领域建设,通过政府配套政策和配套投入带动社会投资。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重以园区建设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支撑扩大投资规模,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及兴安盟资金扶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项目,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建设为重点,切实强化社会事业薄弱环节的投资与建设力度,夯实“和谐突泉”的发展基础。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完善价格调节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内外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以开放和创新加强土地、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基本要素保障体系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坚实支撑。
土地保障。加强土地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与保护,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重点保障园区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探索农牧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流转途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资金保障。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难问题。加强与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商业性银行的合作,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吸引更多金融单位进驻我县。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完善产权交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人力保障。完善用人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管理、配置、使用及流动的良性运转机制。充分发挥本地人力资源总量优势,结合党政人才、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强化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作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提高普通劳动力技能水平。
技术保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重视关键技术的引入。增加财政投入,增强税收、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和引进的支持力度。强化与区内科研院校和大企业的合作,通过积极引入技术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三节 加强开放合作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加快“走出去” 和“引进来”步伐,以大开放、大协作促进大发展。
强化区域协作。强化与自治区周边以及东北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积极发挥地处自治区和东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瞄准东北和京、津、冀地区产业市场,加强与鄂尔多斯市企业协作,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促进产业发展。
优化开放合作软环境。从完善政策、提升服务、健全法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开放合作环境。简化审批程序,转变服务态度,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投资者提供安全舒心的投资环境,并营造安商、扶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资源、区位等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煤化工、物流等重点项目策划和包装,及时更新项目库。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利用好自治区对兴安盟的产业差别政策,积极承接区内外产业转移。围绕全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和专业队伍招商。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区域性重点企业,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节 增强组织保障,促进规划实施
加强县委、县政府对“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将其纳入县级部门及乡镇领导班子业绩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班子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总体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与任务,编制重要的专项发展规划,确保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