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农牧业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来源:突泉县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5日

字体大小:A+ A A- 分享:

  目  录

  一、农牧业发展基础及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4

  四、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及区域布局 17

  (一)米产业 17

  (二)菜产业 18

  (三)中蒙药材产业 19

  (四)油产业 19

  (五)糖产业 19

  (六)牛产业 20

  (七)羊产业 20

  (八)猪产业 20

  (九)禽产业 21

  (十)草产业 21

  五、重点建设工程及项目 21

  (一)水土资源保护改善工程 21

  (二)“四个一”和“菜篮子”农牧业产业基地工程 22

  (三)“六大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24

  (四)农牧业科技创新及信息化建设工程 26

  (五)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工程 29

  六、农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1

  (一)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夯实农牧业基础 31

  (二)以区域主导产业为基础,加快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 32

  (三)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农牧业产业信息化 33

  (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34

  (五)农牧业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 35

  (六)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36

  “十三五”时期是兴安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牢牢把握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内涵,加速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狠抓农牧业基础建设,提高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区别于传统农牧业的现代大农业,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全面促进实现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牧业发展基础及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盟上下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加大对“三农三牧”投入,实施“3338”工程,着力强化农牧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三五”时期农牧业经济实现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兴安盟农牧业经济继续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盟耕地面积为1641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4.45万亩,粮食产量达87亿斤,比2010年的53亿斤,增长64.21%。畜牧业养殖方面,2015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1343.24万头只,牲畜存栏数696.25万头只,出栏数590.83万头只,肉类产量达19.86万吨;牛奶产量45.83万吨;禽蛋产量2.13万吨。全盟水产品产量9390吨。

  2、农牧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趋于合理

  以优势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兴安盟通过重点产业专项推进,实施“3338”工程(30万亩设施农业、30万亩有机农业、300万亩绿色农业、80万亩特色农业),培育粮食、肉、乳、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粮食、设施农业及其产品生产、加工为重点的高产高效农业产业区域;全盟牲畜存栏突破1200万头只,形成了以肉牛、肉羊、生猪和禽类等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产业区域;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14.35万亩,形成了以杂粮杂豆、甜叶菊、花生、甜菜、卜留克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区域格局。农牧业产业布局日趋优化、合理,竞争活力不断增强。

  3、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盟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110家,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实现增加值32.17亿元,利润总额8.67亿元,上交税金2亿元。安排农牧民就业1.3万人。全盟有盟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4家,盟级龙头企业55家。产业化种养基地快速发展, 盟级以上龙头企业自建种植基地39万亩,示范养殖场97个,初步形成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了1035个,农牧业规模经营户达到7万多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25%以上。

  4、绿色基地与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兴安盟是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80万亩,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40万亩。全盟农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已达到194个,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4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农产品103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个,内蒙古著名商标2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登记4个。全盟现已有10家大米加工企业启用“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商标。“二龙屯”、“科沁万佳”等一批孕育自兴安盟的本土品牌纷纷抢滩国内一线城市市场,并走出国门,畅销海外。

  5、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成立了兴安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和六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加强了农畜产品质量源头控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达到了新水平,蔬菜抽检合格率97%以上,生鲜乳、三聚氰胺、瘦肉精、水产品检测合格率100%,饲料抽检合格率达到93%以上。加大了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工作力度,绿色原料基地已达740万亩,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高。

  6、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

  兴安盟着力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提高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共建设设施农业7.02万亩;牲畜棚圈建设总面积达到520万平米,新建牛羊冷配站367处,建设羊人工授精站点686处,全盟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600多个。全盟累计培育、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家畜良改率达到95%以上。全盟农机总动力达到409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加12万千瓦,各类农牧业机械达到62万台套,增加31万台套,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4%,比“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

  7、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

  我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种植业和庭院经济,逐步构建起产业增收、劳务增收、政策增收等多元增收的新格局。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连续增长,2015年,农牧民收入7894元,增长16%。

  (二)发展环境

  1、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农牧业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农牧业改革的战略部署,为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今年,盟委行署立足新常态,按照自治区提出的“五个加大力度”发展思路的要求,提出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牧业建设的工作要求,为兴安盟农牧业指明了方向,为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兴安盟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布局中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向北融入东北经济圈,开辟俄、蒙国际市场;向南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战略优势。

  ——天然绿色生态资源,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提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边疆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及科尔沁大草原东北端。生态环境处于较“原始”状态。工业“三废”和农业化学、畜牧业污染较轻,特别是北半部基本上属于接近自然状态的“净土地带”,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兴安盟农牧业连年丰收,农畜产品产量稳定,供应充足,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使农畜产品消费和加工需求增长有所减弱的背景下,农牧业生产保数量的压力会有所缓解,这为推动农牧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并重转变打开了现实窗口。

  ——市场需求结构调整,为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契机  我国已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农畜产品消费呈现个性化、差异化消费趋势,未来优质安全生态农产品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互联网+农业” 为农牧业生产带来新机遇  农产品电商以及电商平台的出现直接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了起来,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盲目生产的问题,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率,缩短产品到餐桌的距离,这正是互联网赋予农牧业的新机遇。“互联网+农业”既能够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又可以提供精确科学的信息服务,为现代农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机遇。

  2、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提质增效发展迫切  农村牧区雨养农业、靠天养畜、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相对困难,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结构难以有效快速改变;畜牧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占较大比重,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农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与农牧户联结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中小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更为困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要求更加迫切。

  ——农牧业资源偏紧,生态环境制约日益显现

  生态类型多样,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村牧区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耕地质量;牲畜存栏数量扩大,但养殖方式没有得到有效转变,部分地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没有形成和实现规模养殖效益,靠要素投入增加收入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草原保护建设总体水平偏低,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问题突出,畜牧业发展需求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矛盾仍然突出。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粗放、管理落后、效益低下,超载过牧掠夺式利用草原现象依然存在,草原沙化、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任务艰巨。人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畜牧业生产力不断下降。

  ——农村牧区劳动力日益短缺,农牧民增收任务艰巨

  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农牧民劳动力结构性下降。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滞后,规模经营水平低;农牧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农牧业科技成果存在推广应用速度缓慢,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薄弱,牲畜疫病和植物病虫防控、土壤养分质量监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牧业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健全。由于旱灾、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年际间波动较大,导致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充分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大力推进农牧民创业就业,多渠道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兴安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盟内现有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加大力度抓好现代农牧业为主题,以促进农牧民增收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六大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切实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牧业产业体系。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把兴安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实现兴安盟现代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注重提高粮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挖掘农牧业生产新潜力  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新经济常态下发展农牧业生产,绝不是意味着放松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绝不能消弱农牧业生产能力,生产方式怎样转、产业结构怎样调,都不能把农畜产品产能调低了、耕地草原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当前关键是要稳总量、提高单位产能。要树立“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均衡全面的发展观。

  ——注重提高农畜产品质量,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现代农牧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牧业。要让消费者不仅吃的饱、吃的好,更要让消费者吃的安全、吃的放心。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更要不断强化监督和管理,真正做到以最严格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要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或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着力打造农畜产品优势产业带,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盟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为主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农畜产品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

  ——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要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牧业人才培养,提高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牧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村牧区内在动力和活力。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坚决遏制“非粮化”,严禁“非农化”,这两道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

  ——注重农牧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要切实加大耕地草原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加强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耕地质量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注重产业培育,筑牢脱贫攻坚根基。要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扶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兴安盟生态环境良好的独特优势和农畜产品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农村牧区生产和农牧民经营实际,加快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优特色的思路,积极发展肉羊、肉牛、肉鸡、林果、生态旅游等富民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特色经济和庭院经济,切实把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起来、让群众钱包鼓起来。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全盟的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将取得积极进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农牧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力争稳定在120亿斤以上;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稳定在1500万头只以上,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0万吨、2万吨和40万吨。

  ——注重加强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国家的粮食增产工程、黑土地整理项目、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试点项目、优质高标准标准良田工程项目、旱作粮食工程项目和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项目,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盟盟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个,实现每个产业都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农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

  ——农牧业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450万千瓦,各类农牧业机械保有量达到70万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农村牧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时期农牧业经济发展目标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粮食总产量(亿斤)

87

120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万头只)

1343.24

1500

其中:肉牛(万头)

59.6

100

肉羊(万只)

1182

1200

生猪(万头)

82.1

150

肉类总产量(万吨)

19.86

40

奶类总产量(万吨)

45.83

40

销售收入5千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个)

46

60

农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亿元)

96

200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

24

40

中国驰名商标

5

8

内蒙古著名商标

21

30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个)

5

10

新增职业农牧民(人)

950

20000

新增农牧业职业技术工人(人)

13178

15000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409

450

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

84.1

88

  四、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及区域布局

     一)米产业重点发展优势产区玉米、水稻和杂粮杂豆产业。按照稳定播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打造粮食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水稻、杂粮杂豆产业。通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节水改造工程、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等重点项目,使我盟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力争稳定在120亿斤以上,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玉米:调减冷凉区、沙漠化区、盐碱化区的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稳定扎赉特旗、科右中旗、科右前旗、突泉县、乌兰浩特市和农场局等优势区的籽粒玉米生产,积极发展专用型玉米,适度扩大粮饲兼用型玉米、青贮玉米种植规模。到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保持在70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80亿斤左右。围绕食品、饲料、化工、医药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重点行业进行深度开发,加工转化率达到45%。  ——水稻:在原有稻田50万亩基础上,充分利用察尔森水库、绰勒水库和霍林河灌区、归流河流域、洮儿河流域、翰嘎利库区等地的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到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约100万亩,水稻产量达到12亿斤,加工转化率达到85%。重点解决好品种繁杂、统一浸种育苗、以及全程机械化等问题,真正把“兴安盟大米”的品牌做大做强。  ——杂粮杂豆:重点发展科右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和科右中旗的杂粮杂豆产业。增加谷子、高粱、荞麦、燕麦、糜子、绿豆、红小豆等杂粮杂豆种植面积,每年播种面积在2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300斤左右,达到6亿斤左右。  

     (二)蔬菜产业  ——设施农业:“十三五”期间,我盟把设施农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到2020年,设施农业发展到20万亩。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提高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比重。重点在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突泉县、乌兰浩特市和科右中旗发展设施农业。使我盟的设施农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实行管理“六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

  ——陆地蔬菜:蔬菜重点布局在突泉县、扎赉特旗、乌兰浩特市和科右前旗。要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庭院经济,调整种植品种,提高单产与效益,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加大储藏和流通力度。到2020年,陆地蔬菜种植面积要达到30万亩。

  ——马铃薯:马铃薯产业重点布局在科右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和阿尔山市。要优化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薯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基地生产水平和产业化经营程度,加大储藏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鲜薯总产20亿斤左右。(三)中蒙药材产业

  充分挖掘科右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和科右中旗中蒙药材资源,积极发展黄芩、甘草、黄芪、防风、苦参、赤芍、桔梗、沙参、党参、桔梗、苍术、板蓝根、柴胡等中蒙药材种植与开发,培育壮大内蒙古奥特奇蒙药、乌兰浩特市日出东方药业、科右中旗鸿鹏药业等龙头企业。到2020年发展中蒙药材种植基地50万亩,总产达到2亿斤左右。

  (四)油产业

  ——大豆产业:稳定和适度扩大科右前旗和扎赉特旗两大主产区种植面积,增加粮豆轮作种植规模,推广高产抗旱、抗腺、专用型新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综合收益。到2020年,大豆面积100万亩,产量达到4亿斤。加工转化率达到70%。

  ——油葵、油菜和花生:稳定发展油葵、油菜和花生种植面积,重点布局在农场局、科右中旗、阿尔山、突泉县和科右前旗。推广优良品种,到2020年,油葵、油菜和花生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五)糖产业

  我盟的科右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乌兰浩特市和农场局是甜菜的主要生产区,依托内蒙古荷马糖业发展现代甜菜产业,打造中国北方糖都。到2020年甜菜面积发展到100万亩。

  (六)牛产业:

  ——肉牛:重点在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科右前旗发展肉牛产业。要积极培育优质肉牛品种,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突出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基础母畜种群数量和个体产量。到2020年,存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牛肉产量达到7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35%。

  ——奶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努力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质量安全“双百工程”,重点是发展100头以上奶牛养殖大户,新建和改扩建100头以上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奶牛养殖实现标准化牧场管理模式。到2020年,全盟奶牛存栏达到15万头,牛奶产量40万吨。

  (七)肉羊产业:

  稳定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肉羊养殖规模。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反季节繁殖技术等,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养殖收益;突出草原养殖优势,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建设草原高端肉羊生产基地。到2020年,优质肉羊存栏稳定在1200万只以上,羊肉产量达到11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60%。

  (八)生猪产业:

  以扎赉特旗为重点,辐射带动科右前旗、突泉县和科右中旗生猪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坚持龙头牵动和政策促动并举,立足当地、辐射周边,以规模求市场,积极发展生猪产业,到2020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50万口,猪肉产量达到9万吨。将生猪产业打造成为兴安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九)禽产业:

  以突泉县为重点,依托突泉县福润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安达牧业有限公司和乌兰浩特市的荣大屠宰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发展白羽肉鸡等家禽养殖。到2020年,禽类养殖量达到6000万羽规模,肉产量12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60%,将突泉县打造成为白羽肉鸡之乡。

  (十)饲草饲料产业

  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牧草良种补贴、退牧还草工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等项目,加大人工草地建设和青贮开发,以种植多年生牧草为主,发展节水灌溉人工饲草料基地;实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工程,通过秸秆加工转化来增加饲草饲料总量,形成饲草料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格局,缓解草畜矛盾,保障饲草供给。到2020年秸秆加工转化率达到80%。

  五、重点建设工程及项目

  根据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围绕兴安盟农牧产业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全面夯实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水土资源保护改善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以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突泉县、科右中旗、乌兰浩特市和农场局等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对现有基本农田进行土地平整,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设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灌溉、积肥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善农田道路、输配电设施,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耕作技术,建成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块。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总计达到750万亩。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保护性耕作推进工程等建设项目。全盟范围内开展黑土地保护及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实施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推广粮豆轮作、保护性耕作等先进耕作技术,稳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和生产能力。

  (二)“四个一”和“菜篮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工程

  百万亩水稻生产建设项目  我盟水资源相对丰富,现有水稻田50万亩,计划在2020年前,通过建设使我盟的水稻面积达到100万亩。主要是建设育秧基地、维修水渠,土地平整,建设排灌系统,打补水机井(含配套设施)和盐碱地改造等。

  依托察尔森水库、绰勒水库和霍林河灌区,在科右前旗、乌兰浩特市、扎赉特旗和科右中旗建设绿色有机水稻基地50万亩;在归流河流域及洮儿河流域的科右前旗建设7万亩,在洮儿河流域及察尔森水库下游灌区的乌兰浩特市建设10万亩,在绰勒水库下游灌区的扎赉特旗建设13万亩,在霍林河灌区及翰嘎利水库下游的科右中旗盐碱化地改造水田20万亩。

  百万亩甜菜生产项目  近几年我盟注重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特色种植业已经逐渐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盟依托扎赉特旗和科右前旗的内蒙古荷马糖业有限公司入驻兴安盟的有力时机,大力发展甜菜种植业,到2020年甜菜种植面积要达到100万亩。

  百万头肉牛养殖项目  兴安盟草场质量优良,具有绿色、天然、无污染等特征,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良好基础。正着力建设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畜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结合全盟肉牛产业现状和发展潜力,实施扶持肉牛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使兴安盟的肉牛存栏达到100万头。

  千万只肉羊养殖项目  兴安盟具有发展肉羊产业的良好基础。通过实施肉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使全盟的肉羊发展的稳定在1000万只以上。

  实施“菜篮子”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的产业政策实施设施蔬菜建设工程,构建蔬菜产业体系,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扩大生猪、奶牛、肉羊等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规模,强化质量安全措施。申请自治区将兴安盟纳入自治区设施蔬菜生产重点发展区域内,对规模化种养殖带动能力强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新建节能日光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设施给予补贴。力争到2020年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面积达到20万亩,建设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三)“六大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按照要求建设三个功能区,一是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包括绰尔河、罕达罕河、二龙涛河流域三大区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0万亩左右,其中建设高标准良田100万亩,粮食产量约7.5亿公斤。二是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区3万亩,打造1个自治区驰名品牌,建设1批设施园艺生产标准化生产小区,建成商品化种苗中心及设施农业培训中心。三是提升畜牧业养殖优势区,重点在音德尔镇打造5万亩生态养殖示范区,在绰尔河北岸畜牧业发展重点苏木乡镇,建设16个占地1000亩的养殖园区和16个养殖专业村,建设生猪标准化小区500个,建设西门塔尔牛1000头纯种繁育场1个,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建设1000个年育肥500只规模的肉羊育肥户,建设鹅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

  突泉县曙光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规划面积3万亩,总投资36亿元。按照生产、生活、管理服务分区的原则,将园区划分为综合服务区、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区四个功能区,其中:综合服务区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建设服务中心、商业中心、文化广场、农产品冷藏保鲜、整理包装等现代物流交易平台;种植区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发展温室大棚、休闲观光农业;养殖区规划面积4000亩,主要建设肉羊、肉鸡、生猪养殖区、饲料加工区及生态有机肥加工区;生活区规划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区。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区乃至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现代循环农牧业示范区、精品农业生产区和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区。

  科右前旗额尔格图六合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规划面积3.27万亩,总投资46.86亿元,规划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21.13亿元。园区重点打造光伏农业和牛羊产业,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集清洁能源、高效种植、高效养殖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综合示范园区。主要建设科研展示区、高效种植区、高效养殖区、光伏生态设施区、加工物流区等。

  乌兰浩特市葛根庙现代设施农业园区。规划面积2500亩,总投资1.08亿元。园区包括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和现代设施养殖示范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714栋节能日光温室,现代养殖示范区分育肥羊养殖小区、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牲畜交易市场三个功能区,年生产绿色无公害果蔬能力达到6000吨,年出栏优质育肥羊5000只,年产优质鸡蛋610吨,实现年产值7490万元。

  科右中旗东达百利舸城乡统筹产业园区  是科右中旗与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合作投资建设的鄂尔多斯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规划面积1.9万亩,项目分为两期实施。项目一期计划总投资13.5亿元,计划转移安置贫困农牧民1000户,年出栏商品兔500万只;项目二期计划转移安置贫困农牧民1000户,年出栏商品兔1000万只,努力形成以獭兔养殖业为龙头的服饰制作、食品、保健品、药材、饲料、肥料等产业链条,打造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型、产业扶贫的新亮点、生态型农牧业发展的新试点、生态移民建设的示范点。

  兴安农垦吐列毛杜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区  现有耕地面积16.5万亩,全部用于示范园区建设。所生产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力争通过2—3年,将园区建设成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试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种植科技的辐射源,科普培训的基地,努力把兴安农垦吐列毛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成为我盟现代农业示范高地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基地。

  (四)农牧业科技创新及信息化建设工程

  现代种业工程  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与科研教学单位产学研联合,开展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大规模商业化品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发,鼓励扶持育种企业在海南省建设育种繁育基地和育种研发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水稻浸种育秧项目  在扎赉特旗、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建设8处水稻智能浸种育秧车间,主要包括水稻智能浸种、工厂化育秧、杂交育种示范基地3个部分组成。该项目的推广和普及,每年可实现供80万亩稻田统一浸种发芽的规模。结束稻农长期用火炕等传统办法催芽的历史,使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

  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项目  在我盟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扎赉特旗和突泉县建设4处设施蔬菜集约化育秧智能温室。通过统一育秧降低成本,统一品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增加农牧民的深入。

  种羊场建设项目  通过地方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和优良种羊引进,改善肉羊种群结构,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羊舍新建或改扩建,购置安装饲养、选育、繁殖、检测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

  种畜禽性能监督检测站(中心)建设项目  完善和新建盟、旗县市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和测定室建设,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冻精保存运输器械购置等。完善基础设施,添置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

  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健全旗县级、乡镇(苏木)两级技术保障和行政执法机构;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加强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严格染疫或疑似染疫、病死等检疫不合格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建设6个无害化处理厂;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的标准化生产,倡导健康养殖;加强盟级、旗县市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和冷链建设;完善动物疫情预警预报网络建设;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互联网+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包括政府、企业、商家、消费者、农民以及认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等各个主体,通过网络将相关要素组织在一起。建设“互联网+农业”,以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为试点,建立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实现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在生产方面要打造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的自动化水平;在流通方面要实现农业电子商务,逐步实现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五)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工程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以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为利用方向,建立完整高效的秸秆收集运贮服务体系。推广秸秆肥料化还田利用技术,配置联合整地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翻转犁等机械化作业设备;实施秸秆饲料化转化利用试验示范项目,配置秸秆收、割、铡、贮、加工、厂房等设施设备;示范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配置秸秆收集设备,发展大型沼气产业。

  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利用项目  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严格区划管理,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业户。重点对畜禽养殖场粪污清理、输送、贮存、处理等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发酵床养殖、沼气工程建设、有机肥生产、种养结合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技术,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加工设备、粪便堆呕场、储液池、沼气池等设施设备。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建立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

  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项目  科学布局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站点,建立与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制度。在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突泉县、乌兰浩特市等农膜覆盖量大、残膜问题突出的地区,积极引进、研究、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技术,推广使用厚度为0.01mm以上标准地膜,集成示范推广农田残膜捡拾、回收技术。大力推广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实现地膜栽培的清洁生产。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牧区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推进农村牧区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美丽乡村”。

  农村牧区污染综合整治项目  推进农村牧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推广经济适用的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农村牧区环境集中连片整治。鼓励苏木乡镇和规模较大的嘎查村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将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严格禁止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城镇生活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牧区转移。采取连片整治的推进方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综合治理农村环境,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建设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处理和利用设施设备,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实施沼气集中供气,推进农村节煤炉灶炕升级换代,推广清洁炉灶、可再生能源和产品。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  优先在具备条件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工作。通过集成示范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探索适合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样板。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  继续实施新一轮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草原灾害监测预警、防灾物资保障及指挥体系等基础设施。在农牧交错带开展已垦草原治理,平整弃耕地,建设旱作优质饲草基地,恢复草原植被。

  六、保障措施

  新形势下农牧业要适应新常态,必须尽快从依靠消耗资源、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农牧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

  (一)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夯实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连续稳定投入,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牧业生产流通领域,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为现代农牧业发展融通资金。政府要继续增加对农牧业基本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财政投资。加速推进农村牧区信用社的改革,增强其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支持能力,同时增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为农牧业与农村牧区服务的职能;鼓励创办农村牧区中小型金融机构,支持农牧民小额信贷,开拓农村牧区、农牧业、农牧民的保险业务,规范农村牧区的民间金融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从而大幅度增加农牧业与农村牧区金融资金、信贷资金的投入,使农牧业与农村牧区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不良局面有所改观。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禁牧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民燃油补贴等直接补贴项目的补助额度;调整和完善农业良种补贴、农牧机具购置补贴等间接补贴项目,强化政策对农牧业、农牧民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牧场、农牧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引导广大农牧民向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对支农惠牧资金投入方式应根据政策需要和地方特点,在充分听取相关利益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支农惠牧资金整合、分期补贴、第三方管理等投入方式,提高补贴效率。鼓励旗县以及旗县以下职能部门积极为农牧业生产提供培训、指导服务。

  支农项目资金运用,首先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保持投资总量的持续增长;其次,要严格监管项目资金使用去向和项目质量,建立保障项目投资的长效机制和有效的建后管护机制;第三,扩大投资来源,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的多元投入和管理运营机制,以项目投资支撑产业开发,以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区域主导产业为基础,加快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

  以主导产业为基础,龙头企业带动为模式,品牌创建为推手,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和产品输出的主体,也是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的主体力量,对于加快全盟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兴安盟主导产业优势基础,以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行业整合和品牌运营等措施,培育产业领军企业,打造优势龙头企业集群,实现农牧业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

  通过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组织对具有区域优势产品进行整合,共同打造区域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申报或创建中国驰名商标、自治区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支持龙头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积极培育出口产品品牌。加大广告投人和宣传力度,扩大我盟农畜产品影响力。

  (三)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农牧业产业信息化

  健全和完善县乡两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 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牲畜改良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牧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着力增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大力推广能较快提高农畜产品竞争力的新品种和实用配套技术,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和应用。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总体要求, 逐步建立起以公益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涉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提升电子商务意识。必须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其次,加快网络的发展。加强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第三,建设高质量的农业电子商务的平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服务。第四,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数据库并共享信息资源。第五,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保证农产品供应质量。同时,要根据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

  (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在生产环节上,加快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产品准入准出等制度,严格证前审核把关和证后监管。推行生产全程监控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健全农牧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强化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严防外来动物疫情传入。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 保证生产环节安全可靠。

  在监督环节上,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完善自治区、盟市、旗 县(市、区)、苏木乡镇四级监管机构,加强县乡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执法监管能力。深化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积极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评估和检打联动,保持高压监统管态势。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和兽药质量监管, 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监管,严格落实报批报检制度。

  (五)农牧业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

  一是技术专业人才引进。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有计划地开展对口人才培训工作,引进一些专业水平高、针对性强的农牧业人才,重点破解新品种繁育推广、特色优势畜种选育等农牧业科技难题,并传帮带出一批当地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健全和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根据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经验时人才缺员的情况,施行向专业院校招聘、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法,尽力解决农技人员缺口。同时,还要改善农牧业生产一线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与服务,稳定基层科技队伍。

  二是新型农牧民培养。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关键在于提升农牧民的素质。加强农牧民培训,是提升农牧民素质、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培训原则上,必须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训目标上,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通过政策鼓励和产业引导,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培训方法上,围绕当地特色农牧业和支柱产业,建立产业基地与科技示范园,强化培训的实用性;培训内容上,增强科技知识的实用性;培训的长期机制上,建立健全综合服务体系。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六)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牧业。二是开展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三是开展秸秆固化、直燃发电、沼气等能源化综合利用。四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安全用药、旱作节水等适用技术。五是加快推进农牧业污染治理和监测,组织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抓好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建设、试验研究,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档案,完成样品库、数据库、资料室建设,实现农药化肥投入量的零增长;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六是积极开展产地环境质量认证,全面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