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精准对接兴安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民族团结幸福人居典范区”的国土空间总体定位及突泉县打造国家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持续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内蒙古休闲旅游体验地,蒙东地区重要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战略定位。
二、规划原则
坚持战略引领,全域统筹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品质发展
坚持传承利用、特色发展
坚持一张蓝图,协同实施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范围为六户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45.69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四、总体定位
以农副产品加工、物资集散为主的重点镇。
五、规划目标
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优势的商贸物流产业、种养殖产业、设施农业、中药材种植和全域旅游业,实现产业振兴;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助力“生态突泉”建设。
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幅提升突泉县六户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水平,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城镇化规模结构更加协调,城镇魅力品质显著提升。
六、优化总体格局
构建“1228”总体格局——以镇区为核心,以巨合村、太和村为节点,以Y025、S309为南北发展轴,以X408、X409为东西向发展轴,以剩余8个中心村为支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落实上级下达控制线范围,优化农业生产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城乡建设空间。
七、强化控制线约束
(一)永久基本农田
规划至2035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3720.9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2.89%。
永久基本农田应当坚持农地农用原则,严禁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因重大建设项目等原因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应当按照程序报批并进行补划,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生态保护红线
规划至2035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555.19公顷,占镇域总面积的10.13%。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
(三)城镇开发边界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50.34公顷,全部为城镇集中建设区。
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管理方式。城镇开发边界以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严格控制政府投资的城镇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在不突破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可在城镇弹性发展范围内进行调整,同时相应核减城镇集中建设区用地规模。调整方案由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及时纳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监管。
(四)村庄建设边界
划定村庄建设边界1353.40公顷,占镇域总面积的1.81%。
村庄建设边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村庄开发建设及需要重点管控的国土空间范围,是规划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因村庄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五)历史文化保护线
划定新立古城遗址、六户城址、向阳屯古墓葬、马家街遗址4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修建有污染的工厂和高层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修建构筑物或者建筑物时,其形式、高度、色调等应当与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环境气氛相协调,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
(六)洪涝风险控制线
划定蛟流河、巨力河、大额木特河、小额木特河等河流洪涝风险控制线。
为保障防洪排涝系统的完整性和通达性,为雨洪水蓄滞和行洪划定的自然空间和重大调蓄设施用地范围,包括河湖湿地、坑塘农区、绿地洼地、涝水行洪通道等,以及具备雨水蓄排功能的地下调蓄设施和隧道等预留的空间。
(七)基本草原
划定基本草原13612.58公顷,占镇域总面积的18.26%。
严守以基本草原为主的草原生态红线,严格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严禁随意改变草原用途。全面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严禁超载过牧。具体管控措施参照《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执行。
(八)矿产资源控制线
规划保留突泉县六户镇奇缘玉石三家子采石场一个采矿权,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工业发展与环境、资源和谐一体。
全镇共设置勘查规划区块2个,为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大毛家洼银多金属矿预查与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协力银多金属矿详查,均为银矿。严格勘查规划区块管理,原则上一个勘查规划区块只设一个勘查主体。在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内有关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在能源资源基地和国家规划矿区、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投放探矿权。规划期内未设置勘查规划区块的区域暂不投放探矿权,因国家或全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需投放探矿权,需经过严格论证。
全镇共设置开采规划区块3个,为突泉县六户镇永凡开采规划区、突泉县巨兴开采规划区、突泉县三家子建筑用石料集中开采区,均为建筑用石料(凝灰岩)。严格开采规划区块管理,原则上一个开采规划区块只设一个开发主体。在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保障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在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重点开采区适度有序投放采矿权,未设置开采规划区块的区域暂不投放采矿权,因国家或全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需投放采矿权,需经过严格论证。严格采矿权出让交易监管,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开采规划区块动态管理机制。
八、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耕地资源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至2035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8326.09公顷。
科学布局全域永久基本农田,高规格落实上级下达保护任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720.94公顷,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23.63公顷。
划定黑土地保护面积共15322.88公顷,切实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二)水资源和湿地资源
六户镇2035年规划水域面积744.62公顷,占国土总面1.00%。其中,主要河流水面共4处,包括蛟流河、巨力河、大额木特河、小额木特河主要水系及其支流;规划逐步增加地表水供给,减少地下水开采。
六户镇无规划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资源,现状湿地主要为沼泽、内陆滩涂等按湿地管理地类,总面积139.06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0.19%。
(三)林草资源
加大国土绿化力度,落实造林绿化图斑3276.55公顷,到2035年,林地保有量不低于28108.34公顷。严守以基本草原为主的草原生态红线,划定基本草原13612.58公顷。
(四)矿产资源
保留突泉县六户镇奇缘玉石三家子采石场一个采矿权。设置勘查规划区块2个,为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大毛家洼银多金属矿预查与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协力银多金属矿详查,均为银矿。设置开采规划区块3个,为突泉县六户镇永凡开采规划区、突泉县巨兴开采规划区、突泉县三家子建筑用石料集中开采区,均为建筑用石料(凝灰岩)。
(五)建设用地资源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全镇2035年建设用地结构为城镇建设用地150.34公顷,村庄建设用地1353.40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用地259.67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32.34公顷。
九、促进镇村统筹发展
(一)镇村体系
规划镇村体系为三级:“镇区-中心村-基层村”。
镇区:六户村、新合村。
中心村:和胜村、巨兴村、巨力村、大屯村、钢铁村、和丰村、太和村、榆树村、巨合村、中心村。
基层村:其它24个行政村。
(二) 村庄分类
城郊融合类:六户村、新合村。
特色保护类:双合村、和丰村。
集聚提升类:其它32个行政村。
(三)城乡产业格局
发挥农业大镇及区位优势“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与商贸物流产业,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规划全镇形成商贸物流产业集中发展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中药材种植功能区、设施农业集中发展区、绿色产业集中发展区五大产业分区。
(四)特色风貌塑造
尊重自然生态禀赋、生态基底和空间格局,整合特色人文要素,统筹各类空间资源,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乡特色风貌,规划以蛟流河滨河景观轴为依托,结合城乡产业分区与少数民族聚居情况,形成六大风貌分区。
1.现代城镇风貌区
风貌管控范围:六户镇镇区。
控制原则:适当放宽控制指标,打造活力、现代的新城镇。
2.传统农业风貌区
风貌管控范围:传统农牧产业村庄。
控制原则:保护农田纵横交错的阡陌肌理,修建田园风光绿道,农作物以生产功能为主,可兼顾观光、体验旅游功能。
3.设施农业风貌区
风貌管控范围:设施农业产业村庄。
控制原则:温室大棚的体量大,常常是玻璃温室或者塑料温室,建造结构、材料和居住建筑完全不同,形成完全不同的乡村风貌。
4.绿色产业风貌区
风貌管控范围:清洁能源产业村庄。
控制原则:合理处理清洁能源产业与村庄之间的关系,注重集中连片开发光伏设施与房屋风貌和谐统一。
5.浅山风貌区
风貌管控范围:镇域北部浅山区域。
控制原则:合理处理浅山区山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达到建筑色彩、建筑高度与山体相和谐。
6.民族风貌区
风貌管控范围: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少数民族以蒙古族、满族为主,主要聚居在双合村、永合村、永祥村和大屯村。
控制原则:切实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保留、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建筑符号、文化习俗,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应用,打造具有新时代民族特色的村寨建筑文化。
十、建设集约高效城镇空间
(一) 用地范围与规模
六户镇镇区范围包括六户村文明、繁荣2个居民委员会及新合村部分区域。2035年镇区常住人口达6126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50.34公顷。
(二)规划用地布局
优化镇区道路交通组织,提升镇区生活品质,统筹布局公服、市政与绿地等用地,结合城镇定位及产业分区,规划镇区用地,布局农产品加工、商业、物流等用地。
(三)绿地系统规划
至2035年,公园绿地和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70%,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体系。在镇区设置2处社区公园,规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51公顷。在车站广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处,规划2个广场,用地面积为0.72公顷。规划区域绿地面积为1.74公顷,主要包括乡镇北部山体公园与南部滨河郊野公园及部分生产绿地。
(四)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整治
城市更新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优先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短板。支持将符合要求的腾退空间用于便民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补充完善街区服务功能。
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十一、建设高效便捷交通系统
(一)规划举措
提质升级干线公路网。加强镇区与突泉县及周边乡镇的交通联系,规划对G5511高速公路、G111国道、S210省道、X406县道、X408县道、X409县道进行改扩建,提升区域交通效能。形成以S210省道、S309省道、X406县道、X408县道、X409县道为骨架镇域干线公路网,提高集疏运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镇域内生产要素快速流动。
形成广覆盖、深通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以Y017乡道、Y025乡道、Y026乡道、Y050乡道及通村公路为支撑,以农村公路为重点,构建覆盖范围广、通达程度深的基础交通网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提档升级为重点,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通硬化路。
(二)管控要求
1.加强公路沿线建筑管控
明确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为:高速公路不少于30米;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除公路保护需要外,禁止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公路建筑控制区划定前已经合法修建的不得扩建。
2.规范农村公路安全管理
在农村公路穿村过镇等重点路段完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机非隔离、人行横道等设施建设,规范设置限速标志和测速设备,采取划线或设置柔性隔离墩(柱)的方法对客货运流强制分道行驶等措施,确保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营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十二、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务
建设“乡(镇)级—社区(村)级”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多功能、全覆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至规划期末,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达到70%以上。学前毛入学率、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以上;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个数达到33张;户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到0.33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100%。
十三、构建绿色稳固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城乡给水工程规划
加强水源保护,农村地区取水井周围100米处应设立隔离防护设施或标志,保障农村用水安全。完善供水设施,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供水方式。镇区、中心村规划建设集中供水厂,其他村庄原则上与邻近镇区、中心村共享给水管网,无法共享管网的村庄应建设独立给水设施。
(二)城乡排水工程规划
完善雨水排水工程体系,镇区和有条件的村庄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其他村庄可视情况采用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
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镇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的选择污水处理模式,镇区周边的村庄,污水纳入乡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分布集中的村庄居民点,建设联村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污水;人口少、居住分散、污水量少、污水浓度低的村庄居民点,可采用无动力氧化塘、小型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污水处理。
(三)城乡电力工程规划
新建巨昌66kV变电站,保留六户、太和66kV变电站,保留现状220kV太和风电场。
实施农村亮化工程,规划在每个村主干道安装路灯。
(四)城乡通信工程规划
统筹推进通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智慧化发展。
(五)城乡供热工程规划
镇区规划建设热电厂一座,有条件的村庄建设燃气或生物质热源项目集中供暖,其他农村地区采用太阳能、燃气壁挂炉、电采暖等形式供暖。
(六)城乡燃气工程规划
完善燃气输配系统,近期镇区建设LNG气化站一座,远期燃气系统接入突泉县燃气门站,以天然气长输管道作为六户镇的气源,没有条件接通天然气的农村地区采用罐装液化石油气、沼气作为气源。
(七)城乡环卫工程规划
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构建集约高效的废弃物管理体系。在镇区、太和村建设垃圾转运站,构建“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分拣及预处理-县集中末端处置”的转运处理模式,促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
(八)物流网络布局
以县级春州物流园区为核心、搭建以乡镇物流中转节点为支撑、村级末端配送网点为辅助的镇村物流配送网络。在镇区建设物流综合服务站,在主要行政村布设33个物流服务点,形成密集的物流配送网,畅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十四、建设安全韧性乡镇
(一)抗震减灾规划
规划六户镇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一般建设工程按6度进行抗震设计,生命线工程按7度进行抗震设计。
(二)防洪规划
镇区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人口密集的连片村庄按照1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
(三)消防规划
规划在镇区建设1座政府专职消防站,各村庄按照“一村一队”要求成立志愿消防队,设置消防水车、消防水池、灭火器等防灾设备和设施,并制定消防管理条例。
(四)人防工程
规划城镇人民防空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各类人防工程。
十五、规划传导
(一)落实上位规划
对上位规划中要求的六户镇定位、相关指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管控要求进行落实,并指导下层次详细规划的编制。
(二)强化对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传导
建立以单元为核心的规划传导机制, 划定详细规划编制单元,明确详细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范围,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不得突破相关约束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