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十四冬"系列报道—文旅篇(4)|舌尖上的一抹乡愁——六户干豆腐

来源:突泉微讯 发布者:徐莹莹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1日 08:15 浏览次数:
    
分享
下载本页

  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将黄豆磨成豆浆,再经过石膏的点化可以转化为固态,克服了直接炒黄豆、扮盐豆等带来的胀气、难以消化等问题,自此,豆制品经过不断变身陆续登上了餐桌,并成为必不可少的菜肴。清朝的高僧隐元禅师在《豆腐赞》中赞美了豆腐变化自如的样子:浑身浸油,预示着斋非食的美味,没有什么是豆腐做不到的。所谓斋非食,就是僧人们午前午后的餐食。豆腐经过油炸之后美味更近一层,单枪匹马便可以满足无尽的口腹之欲。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们偶然间发现,将豆浆点化成豆腐脑后,再经过长时间的按压,可将其转化为一种薄如纸且色泽微黄的美食,这就是干豆腐。

  

  (秘制油淋干豆腐)

  

  (葱油干豆腐丝)

  

  (富贵花开)

  六户镇干豆腐以“干、薄、细、嫩”著称,“干”是指豆腐压得实、干爽;“薄”是指每张豆腐厚薄如纸,太阳底下能透亮儿;“细”是指豆腐里不含豆渣,口感柔和;“嫩”是指松软娇嫩,老少皆宜食用,容易胃肠吸收。“干、薄、细、嫩”是六户干豆腐的四大特色,被突泉人引为自豪,成了炫耀一下的资本。六户干豆腐可炒可炖,久煮不变形不变色。人们最喜欢的当属用干豆腐卷大葱,再蘸自制的黄酱食用,开胃而且易消化,百吃不厌。

  

  (水煮干豆腐)

  

  (香蒸干豆腐)

  

  (尖椒干豆腐)

  干豆腐的制作过程是繁琐的,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将黄豆浸泡,经过一晚上的浸泡过后,黄豆已经膨胀到最大限度,然后将泡好的豆子倒入磨中,将第一遍打磨出的豆浆,缓缓加入铁锅中,将磨出的豆渣经过第二遍研磨,再分次,边熬煮边加入铁锅中,将木火烧旺开始熬煮,几经沸腾,再转文火慢慢熬煮,前后要经过半个小时的熬煮,豆浆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本原味道。将煮好的豆浆盛出进行过滤,将过滤好的豆浆静置几分钟,待温度降下之后,便开始点脑,就是将备好的卤水加入到豆浆中,豆浆遇到它的克星卤水后,便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其中需要掌握好时间、用量,多几分则太硬,少了则会无法生成豆腐脑。生成豆腐脑后将豆腐脑捣碎,便到了最关键的一步,泼浆,将准备好的模具中铺好豆腐包,舀上一瓢浆水,快速均匀的泼到豆腐包上,再铺上一层豆腐包继续泼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两大模子层层装满,泼浆才完成;泼浆要求的是速度和均匀,如果没有个三五年的功夫,泼出来的干豆腐就会薄厚不均,影响了口感。泼浆后,要按压,用自制的工具,固定在模具上,经过半个小时的按压,一张张薄如纸张,劲道柔韧的干豆腐就完成了,这时候取出豆腐包一层层的将干豆腐揭下来,最后再经过打刀、打卷、打包,便成就了这道六户镇的名片美食。

  

  (肘花烩干豆腐)

  

  (干煸干豆腐)

  

  (干锅豆皮)

  作为六户的知名美食品牌,它之所以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传统的手工工艺,是其成名的重要内在因素。精明的工匠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探究,积累了从选豆、压包到成品的一整套成功的工艺技术。其次,优质的水资源是其成名的重要外在因素。六户干豆腐,采集深层地下水加工而成,水质优良,甘洌清纯,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特别适合干豆腐的加工制作。再次,优质的大豆资源是其成名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受气候、积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六户镇及周边地区的大豆品质上乘,为干豆腐的加工制作提供了优良的加工资源。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六户镇生产的干豆腐具有与众不同的自身特色。它以其口感好、筋性强、营养丰富、薄厚适度、品色兼优而著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远销区内外,供不应求。目前,六户干豆腐已正式注册商标,有了自己的专利。

  

  (干豆腐结红烧肉)

  

  (捞拌干豆腐)

  

  (香熏干豆腐卷)

  如今,六户镇和干豆腐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到六户,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六户干豆腐,六户干豆腐已经成为一张亮眼的美食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六户干豆腐也衍生了众多的烹调方法,其中以“六户十二钗”最为声名远播。